第一代照明光源
早在50万年以前,人类用来照明的是第一个人工照明源——火。火的发明,使人类从半黑暗(一半白天和一半黑夜) 的世界里得以解脱,接下来诞生了灯芯,形成了第一个照明器件,随后不断进步,称之为第一代照明光源。这代照明光源的产生虽然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,但由于极其原始,亮度低,难以满足人们的不断需求。
第二代照明光源
1879 年,美国的爱迪生制成了碳化纤维(即碳丝)白炽灯,使人类的生产、社会活动时间延续至全天,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文明进程,开创了人类电器照明的新纪元。
第三代照明光源
由于白炽灯的效率非常低,它所消耗的电能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转化为光能,其发光效率最高有15lm/W左右,而其余部分都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,而且使用寿命也比较短,通常不会超过1000小时。1936 年,荧光灯和节能灯为代表的气体放电光源产生,这类光源的发明使得发光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,把照明理念从亮度的需求提升到色温和显色指数的需求,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. 1938年,使用荧光粉的荧光灯诞生,之后30多年的科技发展,到了70年代,伴随着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的技术工艺成熟,发光效率较高 ,广泛用在三基色节能灯管中 入U 型 螺旋型 和直管型节能灯,寿命到6000 小时左右,光效达50--60LM/W 。由于这种荧光灯比白炽灯亮度高,寿命长,节能效果好,被广泛使用,统称节能灯。
第四代照明光源
荧光灯虽然比白炽灯进步了很多,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,如汞等有毒废弃物给环保带来了很大的压力,寿命较短,频闪,紫外和红外辐射以及显色指数相对也较低,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效、节能和环保的照明技术的现实需求,因此,急待一个全新的照明光源加以解决。
1993 年,一种蓝色GaN 发光二极管上获得技术突破,为白光LED 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,并于1996年实现白光LED,白光LED是一种新型半导体固体新光源。它的产生是照明领域的一次重大的革命,由于其节能、环保、长寿命等优点而受到了全球各个国家的追捧。白光LED 根据封装结构 工艺不同 分为直插草帽灯、贴片3528、3020,贴片5050 ,贴片0603 和1瓦 3瓦 5瓦 10瓦集成封装,50瓦 80瓦集成封装等类别。灯泡 射灯 筒灯 路灯 和 投光灯主要用大功率 光源如1瓦 3瓦 或集成50瓦单科。灯管主要用3528 3020 小功率贴片灯。其他一些装饰照明灯具用5050 贴片灯 或其他LED 光源。